太行山麓 朱德留诗

1940年春,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但仍面临与国民党部队和平谈判的问题。根据中央指示,朱德在回延安途中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员卫立煌谈判。

5月5日,朱德一行抵达黄河北岸,在太行山尽头,面对母亲河,深切体会到了抗战的使命感和民族的责任感。当晚,夜宿焦作济源县刘坪村时,他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这首《出太行》,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八路军浴血太行的历史,而且真实再现了太行老区儿女用热血铸就中华民族的情怀和气节。

在诗前,朱德题笔写道:1940年5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此言就是号召国、共两党要团结抗战,以连天的烽火告慰同仇敌忾的全国抗日军民。《出太行》一诗,正是朱德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胸怀民族、忧患祖国的心声。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焦 娇、李瑞雪整理

陈赓:“六破道清”震太行

▲道清铁路旧址。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正义 摄

一段铁路,展现怀川人民奋勇抗战的民族气节。

看着暮色中的道清铁路,记者仿佛看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尤其是陈赓率领八路军129师386旅,在焦作一带对道清铁路实施的6次大破袭,更是威震太行。

1938年2月19日,日军占领焦作。道清铁路线是日军从新乡到焦作的主要交通运输线。日军侵占焦作后,抗日军民不断发动对道清铁路线的破袭,阻滞日军运输军需物资。

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联名发出了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一场破袭道清铁路、打断敌军后方供应的战役在怀川大地打响了。

6次大破袭的时间分别为:1938年的8月16日、8月24日、9月1日、9月5日、9月11日和9月21日。其中,陈赓于9月11日指挥发动的第5次大破袭战线最长、战斗最激烈。在这场破袭战中,共毙伤敌人20余名,破路3200多米,掘毁路基1010米,烧毁枕木2944根,埋藏钢轨436条……

陈赓率部返回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用文字记下了这难忘的一天:

今天是我们在道清线上的第5次大举破坏。大东村上,正规军、游击队,村前村后、沙滩田野间,到处集结着人群。从16时开始,一队一队向着指定的目的地前进。

天已张开黑幕,月亮挂在高空,大地变成银灰色的世界。我带领警卫员与通信员向预定的指挥阵地前进。登上山门口之右翼高地,时间已是21时。除了远处路灯的光以及田野间的虫声之外,茫茫大地已成睡梦之乡。

已是21时30分了,为什么还没有枪炮声?正在疑问之际,忽然道清线上,从焦作到新乡,一时炮火连天。随着山岳震动,数千健儿勇往直前,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的解放。烧枕木了,这时的道清线火光烛天。毫无问题,任务已经完成。部队在胜利中撤回原地,我亦随队回大东村。

陈赓对怀川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给予褒奖。9月22日,第6次道清铁路大破袭后,他在日记中用这样一段话表达心情:

昨晚是配合师组织的第8次总破袭,而我们在道清线上则是第6次大破袭。这次破路的成绩是:获嘉至大召营段约8公里全部破坏,共掘毁路基2000多米,烧枕木3150多根,夹铁、道钉全部运回,铁轨被运往线外埋藏300余根,获嘉至大召营段电线杆、电线一扫而光,并烧毁临时用枕木支架的铁桥一座。

我不能忘记的是群众的勇敢。应召参加破路的群众有200多人,在敌人炮弹猛烈射击之际,他们始终保持镇静,搬运铁轨,破坏电线。

如今,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道清铁路仍然留存曾经的伤痛,它沉睡在岁月里,安详地守望着这片和平的土地。

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动静相宜……发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在国际上享誉盛名。太极拳是武术、是健身、是养生、是哲学,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国的国粹、世界的瑰宝。

早在39年前,邓小平就题词“太极拳好”。简单四个字,却包含了他对太极拳的最高评价和最精辟的总结。

除了邓小平,还有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太极拳爱好者。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过:“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周恩来在上学期间也曾跟一代形意拳大师韩慕侠学习形意拳,对武术热爱的他对太极拳也有着独到见解。他说:“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刘少奇、陈毅、贺龙等领导人不仅身体力行练习太极拳,还多次为太极拳点赞。

2015年10月18日,由我市倡议发起的“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暨太极拳表演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在国内外50多个城市同时进行。这是一次太极拳爱好者的盛会,也是一场太极文化盛宴。它让全世界记住了太极拳,也记住了焦作。

今年3月9日,全市“一赛一节”暨“四城联创”工作动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一赛一节”打造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世界太极大会”,叫响“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

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开局之年。“现代旅游业拼的就是文化,比的就是内涵。必须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注入全域旅游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和地域名片。”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温县积极整合太极资源,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太极拳传播新平台。目前,陈家沟正向集体育、文化、旅游、养生等产业集群发展的太极小镇转变。陈家沟村民也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练太极拳”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

现在,焦作正依托“太极圣地,山水焦作”品牌,以“太极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努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冲破天险,绝路逢生”题词背后的故事

▲抗战英雄浮雕。(焦作日报资料图片)

邓小平一生写下了500余幅题词,每一幅题词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通常对某一特定对象题词一次,但对我市的烈士纪念碑,他却两次题词。原因何在?

5月22日,记者来到市烈士陵园,试着探寻邓小平两次题词背后的故事。

“烈士陵园里的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是1992年重建的。”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石生河说,“最初,该纪念碑于1946年1月落成,就建在当时的焦作广场上,也就是现在贸易大厦的位置。”

石生河告诉记者,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呈五面立锥形,每面顶端各雕塑一颗五角星,五面碑身上分别有一位军政领导的题词。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题词是“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邓小平的题词是“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题词是“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太行军区政治委员李雪峰的题词是“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题词是“烈士英名,万世流芳”。

“就在纪念碑落成5个月后,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不久,焦作被国民党占领,我军撤退上山,纪念碑也遭到严重破坏。”石生河说。

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拨款修复纪念碑,使其恢复原貌。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焦作也由一个矿区城镇发展成新兴的重工业城市。那时,市中心东移,市政府决定将纪念碑移至工人文化宫广场(现东方红广场),并改名为纪念塔,首长题词与碑文仍保持原貌。

1970年,因塔基裂缝、塔身倾斜等原因,焦作市革命委员会出资对其进行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扩宽了塔基,五面均雕刻了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原碑上首长的题词和碑文则包藏在塔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焦作市委、市政府决定按原纪念碑的题词、碑文布局,拨专款在市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因战乱,领导们的题词都下落不明,现在碑身上的题词是我们于1989年请邓小平、李雪峰、秦基伟按原内容重新题写的。”石生河说,“当时已经去世的刘伯承和杨秀峰的题词,则是从他们的手稿中选字、集字而成。”

1993年4月5日,复制的纪念碑在市烈市陵园落成,高19.45米,寓意1945年焦作迎来第一次解放。而邓小平“冲破天险,绝路逢生”的题词也永远被镌刻在每一个焦作人的心中。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 娇 报道

见证历史

光辉足迹 永恒记忆

——让我们重温焦作历史(二)

1961年

10月19日 焦作市恢复解放区、中站区和马村区,共辖11个人民公社。

1962年

1月11日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焦作市恢复郊区建制,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郊区管辖。解放区、中站区和马村区改为城区。1963年3月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焦作市设待王镇。

6月 焦作市图书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1963年

6月20日 焦作市山阳城、陨城寨遗址和沁阳县肖寺遗址、温县慈胜寺、修武县胜果寺塔、武陟县嘉应观等18处文物古迹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 新(乡)洛(阳)公路的重要桥梁——沁河大桥建成通车,桥长335.5米。

同年 国家兵器工业部三九六厂(中州机械厂)由三门峡迁至焦作,成为焦作市第一家军工企业。主产品为轻型枪械。1964年8月,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在焦作成立军工企业二五八厂(平原光学仪器厂),主产品为军用光学仪器。12月,又在焦作成立军工企业五六八厂(豫光机械厂),产品为二五八厂配套(1971年2月并入二五八厂),初步奠定焦作的国防工业基础。

1964年

5月1日 《焦作矿工报》复刊,由中共焦作矿务局委员会主办,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5月22日 焦作市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截至7月1日0时,全市实有居民54361户、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人。

1965年

1月 焦作市博物馆落成,至1994年12月,馆藏文物总量达1.5万余件。

同月 焦作市前进棉织社成立,1968年改为前进棉织厂,1970年10月改为棉织二厂,主产品有工业帆布、宽幅白布等,为焦作市纺织行业骨干企业之一。

3月 河南轮胎厂开始筹建,1968年12月26日硫化出第一条轮胎,1969年2月正式批量生产。

4月23日 焦作市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开诊。

1966年

6月中旬 温县自筹资金架设成第一条长25公里的35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线路并入焦作供电网。

6月 焦作市铝厂筹建,1968年10月建成投产,1994年9月改为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9月2日 博爱县青天河水库动工兴建,1972年年底完成大坝主体工程,1973年春蓄水,1978年电站等配套工程全部竣工。

1969年

11月1日 连接晋豫鄂的重要铁路干线——焦枝铁路(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动工修建,1975年12月24日竣工通车,全长753.3公里。

1970年

7月1日 焦作矿务局九里山矿(大陆村矿)动工修建,1983年4月30日竣工投产,设计能力90万吨/年。

11月 长24公里的济(源)孟(县)地方铁路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通车。

1971年

1月8日 焦作市革委成立计划委员会、重工业局、轻化工业局、建工局、交通局、商业局、财税局、文教卫生局等。

1972年

6月 焦作市风动机械厂生产的7655型风动凿岩机、0.4—6型风铲填补了河南省空白。

1973年

9月 焦作市最大的百货商店——焦作市百货大楼建成开业,楼高四层,总建筑面积4626平方米。

10月15日 河南省最长、最大跨径的双曲拱公路桥——武陟县沁河红旗大桥动工修建,桥长721.4米,1975年9月25日竣工通车。

1974年

1月19日 中共河南省委决定,焦作市实行河南省、新乡专区双重领导。

2月 焦作地区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架成投运,焦作与洛阳实现电力联网。

同年 焦作市第一座立体交叉桥——民主路铁路、公路立体桥竣工通车。

1975年

6月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焦作记者站成立,1983年改为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驻焦作记者站。

9月1日 《焦作矿工报》复刊并改为《矿工战报》,1978年10月1日恢复为《焦作矿工报》,周二刊,四开四版,为焦作矿务局党委、革委机关报。

12月31日 《河南日报》报道:焦作矿业学院研制成功立进自动连续喷射混凝土机组,填补了国家喷射混凝土机械空白。

(未完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墨迹游戏网

原文地址:《见证历史 | 光辉足迹 永恒记忆——让我们重温焦作历史》发布于: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