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要你真的好了解“做七”这个习俗呢!确实,这是汉族丧葬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深深影响了不少少数民族。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做七”的由来吧。
做七的由来
关于做七的由来,有三种主要说法:
• 佛学讲究:
佛教认为,凡夫死后,除罪大恶极者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外,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为四十九天,在此期间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以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能请僧人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投生更好的去处。故此,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 魂魄说法:
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三魂归天、七魄入地。七魄不会一下子离开人体,而是每隔七天离开一魄,所以需要祭祀七次。而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 民间说法:
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去往阴曹地府,会遇到很多拦路的鬼或劫难。想要逝者顺顺利利地通过,并且进入轮回之中,生者就要每隔七天祭祀一次逝者,好让逝者用供品纸钱去“打点”。
做七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做七的记载,例如《北史·胡国珍传》中,便记述了国珍死后,诏令从始死至七七,都为他设千僧斋。而《北齐书·孙灵晖传》也提到,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都请僧设斋。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或认为其原型是周代时的“虞祭”。不论如何,做七习俗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七七四十九天内的祭祀
正如你所说,在老人去世的49天内,亲属需要每隔七天就给老人祭祀一下,一共祭祀7次。这七次祭祀,每次都有不同的意义和讲究:
• 头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一个七天,也叫做“离别关”。这一天,逝者的七魄还没有完全离开身体,能听到人们的对话。所以民间有哭灵、喊灵的讲究,来向逝者传达自己的不舍和悲伤。人们还会为逝者准备丧葬用品、水果、肉类等供品。
• 二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二个七天,也叫做“恶鬼关”。相传这一天牛头马面会带着逝者的灵魂离开阳间。亲属会为逝者准备供品,放在遗像前或灵位前,并上香以寄托思念之情。
• 三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三个七天,也叫做“回魂夜”、“鸡鸣关”。这一天,阴间的鬼差会允许逝者回家看看亲人,但必须在鸡叫之前回到阴间。亲属会准备纸扎的房子、车子或纸人等,烧给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 四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四个七天,也叫做“饿狗关”。相传这一天逝者在阴间会遇到很多饿狗,它们会阻挡逝者的魂魄前行。所以亲属会准备纸钱香烛外,还会准备7个饺子来打发饿狗。
• 五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五个七天,也叫做“鬼门关”。这一天说明逝者真的离开了人世,灵魂也顺利到达了地府。人们会准备供品如水果、香烛和金元宝等,来祭祀逝者。如果逝者有女儿的话,还会送上鲜花以寄托哀思。
• 六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六个七天,也叫做“望乡关”。这一天鬼差们会让逝者站在阴间的望乡台上看看生前思念的人。所以亲属会烧纸钱给逝者以便他们能看到亲人,并请僧人来诵经念佛超度逝者的亡魂。
• 七七:在逝者离开后的第七个七天,也叫做“轮回关”或“满七”“断七”。这一天是人们隆重祭祀逝者的日子,会上香、准备供品并磕头。人们还会准备大量的金元宝、纸钱等烧给逝者,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好。
现代社会的“做七”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的“做七”习俗已经有所简化。很多人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全程参与49天的祭祀活动,所以通常会选择头七和七七进行较为隆重的祭祀,而中间则相对简单或省略。但无论如何简化或改变,“做七”作为表达对逝者哀思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仍然被很多人所重视和传承。
怎么样?我说得够清楚了吧!你还有其他关于“做七”的问题或者想了解的内容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墨迹游戏网。
原文地址:《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七七要过7关,你知道吗?》发布于:2024-12-22